京津冀医保互认了吗?
互认了京津冀医保卡部分医疗机构中能通用。可以通用的医疗机构中,参保人员可以直接使用医保卡结算业务;如果不可以通用的,则参保人可以按照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的结算制度来处理相关业务。
京津冀三地医保定点互认范围?
根据《关于实施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尔自治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广东省京津冀三地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实施办法》,京津冀三地医保定点互认范围包括: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尔自治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广东省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京津冀医保卡使用范围?
目前京津冀医保卡在京津冀1795家定点医疗机构可以通用。如果京津冀地区已经建立了异地就医的医疗费用结算制度,则医保卡会通用,参保人员可以在上述地区直接使用医保卡进行结算;如果尚未建立该异地结算制度的,则暂时不能直接结算。
京津冀医保可以通用了吗?
可以了。自2022年10月1日起,将京津冀区域内***和二级定点医疗机构纳入互认范围。
津冀两地参保人员按规定办理转外就医手续后,因病情需要转往互认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在转入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按参保地有关规定执行,不再提高个人自负比例。
北京市参保人员转外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可在转外就医统筹区内所有定点医疗机构享受与在本市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相同的报销比例。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于京津冀三地新增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且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的***和二级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纳入京津冀三地医保定点互认范围。
不可以,就目前来说,社保卡是全国通用的,医保卡不是全国通用的,限于投保地。
医保涉及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和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医保的缴费额度、支付方式和比例,以及医保目录都存在地区差异。同时,为了防止骗保和滥用医疗服务、监督医疗行为,医疗保险的结算要对医疗服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因此医保卡全国通用目前仍未实现。不过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医保异地报销。
京津冀异地就医享受补充医疗吗?
可以。
从市医保局获悉,4月1日起,全面实现三地参保群众在京津冀区域内异地就医住院、普通门诊和门诊慢特病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免备案”。这是在今年1月1日滨海新区率先启动京津冀异地就医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免备案”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扩大全市“免备案”的适用人群和医疗费用覆盖范围。
“以前拿药需要先备案,特别麻烦。”62岁的杨朝敏是滨海新区的一位退休职工,子女在北京工作,老人在河北老家,经常京津冀三地来往,患有高血压的她在就医拿药方面有很多不方便之处。今年1月以来,滨海新区启动了京津冀异地就医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免备案”,杨阿姨拿着医保卡到北京市大兴区亦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验了全流程挂号、刷卡、就医、取药,“现在什么也不需要,直接刷医保卡就可以挂号,过程和在天津就医一样,高血压的药、慢***的药都可以取,特别方便。”
现在,这样的就医便利三地参保群众在京津冀区域都可以体验,4月1日起,我市参保人员赴北京市、河北省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参保人员因门诊慢特病就医的,需按规定办理资格认定及登记手续。天津市参保人员的医保就医凭证在北京市和河北省实现了“一卡通行”。同时,北京市、河北省参保人员在我市就医、购药,也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但仍需按照参保地规定办理门诊慢特病资格认定及登记手续。
据悉,京津冀三地医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京津冀区域内就医视同备案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2023年4月1日起,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各统筹区参保人员,在京津冀区域内所有定点医药机构住院、普通门诊就医、购药等,均视同备案,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参保人员在京津冀区域内因门诊慢特病就医,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应按照参保地规定办理门诊慢特病资格认定及登记(备案)手续。视同备案后,参保人员区域内发生费用的医保报销待遇不变,执行参保地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