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居民养老保险交多少年?
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必须要交满15年才能够领取养老保险金,按月领取到养老金。
乡镇的居民现在有好政策来了,国家对我们普通的老百姓发红包了,就是需要我们的乡镇居民每个月领到养老金的时候,他的前提必须是按年缴费,我们这里缴费的档次有以下几种,一年交100元,一年交200元,一年交300元,一年交400元,一年交500元,一年交1000元,一年交2000元,这几个档次由你任选。
乡镇居民养老保险要交满15年,它是居民自己自费交纳的,没有任何补贴的,而职工养老保险是由企业单位和个人按比例交纳的,同样都要交满十五年才能领取养老金,乡镇居民交纳的挡次很多,要看自己的经济能力而定,交的越多十五年后就拿的越多。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仅可以交20年,30年也可以缴纳。不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至今,最长的缴费人员也没有超过20年。
全国多数地区是2009年前后才开始建立起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2010年前后国家又开始推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国家又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村养老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才是我们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由来。
以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叫做老农保。新农保和老农保相比,多了一份国家补贴的基础养老金。这一部分养老金对于当地建立起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以前参保的人员,可以不用缴费直接享受。
目前,国家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是88元/月,各地方***可以在国家基础标准上进行额外补贴,目前全国普遍标准在100~170元之间。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由来?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
1954年12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制定并颁布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居民委员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这个条例的贯彻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农村村委会产生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2年宪法,把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一起写进了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1987年11月24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村委会换届选举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这标志着我国村委会和居委会的组织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全面发展的时期。
1998年11月4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村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了修订。
2007年,***报告首次提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概念: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纳入了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内容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结构更为完整,功能更为强大。
2012年,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有序参与,更多地吸收城乡居民参与基层事务的管理。